Step1 付出必有回报
一次波澜壮阔的考试终于落下帷幕,不是过不过的问题,而是需要留下痕迹,到我下次面对什么通过率很低的考试时就可以多一个炫耀的资本。年头的一天父亲大人告诉我说:“你需要默默无闻地做很多事情,最后他们会联系在一起。”于是决定挑几个硬柿子捏。比如注册会计师(CPA)和法律职业资格等等。我也不知道有什么用……
Step2 你要不要赌一把
10月18日,临近出发的清晨,在朋友圈晒六科的准考证。根据准考证显示,第一天考审计、财务与成本管理、经济法,第二天:会计、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税法;每隔2小时考一门,从早上8点半到夜晚7点半。强度应该很大吧??根据朋友们的评论,弃考率依旧很高。我竟有一丝期待,明天去到考场到底有多少空位置???晒准考证的时候还顺便跟朋友们打了个赌,“每过一门就给点赞的各位分下一期的报名费!”
Step3 考场和住的地方
我建议各位以后无论考什么试,都要提前去看一次考场,我就知道肯定有走错地方的。抽到的考点是圆融教育考试中心,旁边的,岭南职业技术学校。作为考场的3幢楼房错落有致,校门口有地图,记得拍一张照片。把学校绕了个遍,终于把这3栋楼的相对位置摸清楚了,这一点跟考研不同。考研的时候你只需要记住一个楼就可以,现在你需要知道各个楼层的相对位置。包括藏在角落里没有标识的考场,因为考的时候要疯狂转场……
在考点附近找了一间互联网旅馆,因为早出晚归,对居住条件没那么苛刻的要求。也不像考研,周边的宾馆没有坐地起价。外面食肆很多,房间里还有冰箱,这个时候要做的准备是?是什么呢?买面包和饮料,然后吃一顿温暖的饭,只有晚上这顿饭可以幸福正常地吃,因为考试的间隔是2小时。买了功能饮料,汽水,面包和方便面。放在冰箱里等熬不住了就喝一瓶。但实际上回到旅馆还跟朋友讲了半小时电话,完全不知道掩盖在温柔的审计后面有一个魔鬼财管。
Step4 第一天大会战开始了
逢大事就睡不着的缺点暴露无遗,凌晨3点我起床了,翻了一下荆晶老师写的《审计:押题册》感觉自己都会。实在是膨胀死了。早早赶到考场门口等候着各位赌神大佬一起进场……准考证上赫然写着提前40分钟进场,但是没人敢。大家都看着手里的打印版讲义,也有看手机的。直到监考员吩咐:“8:30,审计,可以进场了。”各位考生才开始陆续进场。考场的名单是超售的,明明只有50个机位,却报出了75个名额,即便如此也空了一半,也就15个人到场左右。监考员还说了审计是最难的一科……
审计考完,开始有点晕了,肯定是昨天没有好好睡觉留下来的尾巴。《财管:押题册》里面的知识点很简单,很泛,我隐约感觉到会遇见魔鬼。直接就看经济法了,魔鬼就魔鬼吧,谁怕谁啊。
财管果然是魔鬼,我的微博群里面各位考生都说今年财管的题目相当怪,刚出考场不久,#财管难#就喜提热搜了。财管的难不同于会计的难,会计的难是知识点难,可以通过努力去克服,财管的难是计算量巨大无比,算错一个数半小时就白花了。今年考了“本量利分析”“标准成本计算”“财务报表分析”“债券收益风险调整法”没有期权价值评估,说好的全面预算和产品成本计算没有涉及,那些简单的填表题一道都没有……明年估计会重新遇到期权。
经济法的考场是一个干净通透的玻璃房,这真的很幸运。CPA是一个会计领域证书,对法律要求不是很高,只有判断题和说明题,拉低通过率主要靠超纲和限时间,考过法律职业资格的同志认为问题不大。超纲的题占比不多。
Step5休战一晚
中午饭是在赶考的路上吃的,晚餐好吃好喝又不油腻。洗澡时发现自己蜡黄的脸非常憔悴。但明天还有两大理科要对付。会计是很不好对付的,但是胜在给的时间多,应该不构成大问题,于是决定把有限的时间留给税法。税法出了名嘴碎,零碎的规定很适合考前突击。好消息是知道明天早上有卖咖啡的店。
看过了魔鬼财管,第二晚自然乖很多,不敢跟朋友讲电话,全程只看税法,我得了一种一看就简单,一做就做错的毛病……直到现在都没有解决,可能预示着某种悲惨命运。但到我初稿为止,成绩尚未公布。
晚上想起一个考会计的朋友在临近的考点,想约出来交换工具。结果自然是凉了。我们像是两条平行线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但从未相交。也许所有伟大的事情都会附送一份孤立无援吧。
早上知道了睡魔法力高强,休息显得比复习更为重要。从考经济法开始就一直头皮发麻,提取不到任何线索。这种类似重感冒的感觉应该是每个6科大佬所必经的。
同样的3点起床,状态却好了很多,为了保证尽量多的通过,我把本属于会计学的清晨划拨给了税法。我喝掉了冰箱里剩下的最后一瓶“魔爪”去那个卖咖啡的食肆点了一杯热美式和几片葡萄干抹茶面包。感觉现在的记忆力和平时复习时无异。
Step6 我开始后悔了……
会计的报考人数和出考率都是6科中最多的,所以通过率也是最低的……出价3小时却只需要完成4道大题,这看起来实在是宽裕极了。后来光第一道大题就做了一个小时,还没把每股收益算对……所以说晕数这个毛病要好好改。会计是唯一一门写到最后一分钟都没写完的“简单、有滋味”的布局让人上头,每一题都会写,但是没写完。大部分时间花在核对前后文上面。考的全是金融工具准则,另一套试卷考的是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
会计最后没有上热搜,看来他们答得都不错,而只有我,属于背景(我猜的)随后的战略属于文三科的最后一科,文科的好处是无论会不会都能够写满。写完就算了,我确实不知道写了啥。从这里开始改变了策略,按照试卷的自然顺序写更有利于唤醒记忆,而综合题起手就有写不下去的风险。
考税法之前头皮没有发麻,我把18个大小税种的选择题考点都背了一遍,这些东西在考前背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不断问自己,流转税看会了吗?待会发卷先写流转税啊……所得税看会了吗?待会发卷先写……后来发卷了。
流转税,财产税,所得税都有,该不会的仍然不会。从字缝中找一些简单的得分点答,税法的难处在于既需要算,也不给时间。每一个题目都需要在键盘区找运算符号。我按计算器也会漏项,这也不妨碍只要有一个扣除项目不清楚,一半题目就做不下去的坑。总之税法有各种各样的坑。最后检查了一遍选择题,好消息是最后改的地方都改对了,比做一道计算回答题都要划算(庞大的计算只有6分一题,很抠门的。)
Step7原路返回
回去的路上一边算自己有没有做够60分题目,一边思考回去以后多余的时间怎样度过。朋友们说忙了一年是时候等收货了,而我说刚刚唤醒的学习能力无处释放很有产能过剩的感觉。
肯定不可能一次通过六门,那真的需要运气,我下次去就一定会更熟练的使用机考系统和键盘,战线更短也更容易关注平时忽视的内容,考场里不乏40岁出头,头发稀疏的中年人,但他们绝对不会这么大负荷量,连轴转两天。
一次考六门面临着很多道坎,体力和精力的下降会让本来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需要更长的复习时间,而它们有一部分被用来对抗轮流遗忘。不建议轻易尝试。我写下来是为了日后回忆起这段经历会有个锚点。各位就当个故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