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从我市场营销学的老师口中知道这本书的,不过当时她只是提到,我只是在亚马逊上浏览了一下这本书,也没动买的念头。前段时间在人民大学修读金融学的旧同学来到深圳吃饭,我让她推荐一本书吧,她又一次提到了《从零到一》这本书,这个时候我才开始动了买书的念头。
[TOC]
作者彼得蒂尔
彼得·蒂尔是赫赫有名的“ PayPal黑帮”教父级人物,也是曾在谈判桌两边都坐过的人,(曾做过创业者融资,也做过投资者),他是Facebook的第一个外部投资者,仅这项投资就让他赚得上千倍的回报。之所以被冠以“黑帮”的名头,是因为PayPal这个深具“从0到1”基因的支付公司,走出了许多商业领袖,衍生了不少名震商界的公司。如领英网的联合创始人里德·霍夫曼(Reid Hoffman),YouTube的联合创始人陈士骏,继乔布斯之后硅谷新的一位创新领袖,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特斯拉的掌门人埃隆·马斯克等等。
读书分享概要
彼得·蒂尔在这本书里面深入剖析了对于当代企业突围竞争红海至关重要的“大道”。正如其他的几篇读书分享,我不会事无巨细的列举书中所有的论证过程,这样子没意义之余又十分乏味。我会挑选一些我认为比较特色的书中的地方,与大家作分享,如果需要具体了解本书,还是建议购买原著阅读。
与众不同的反主流思维
在什么重要问题上你与其他人有不同看法?这本书的第一章里面,作者首先问出了这个问题。作者提出以反主流的逻辑去思考问题。针对这个反主流问题的多数回答都是对现在的不同看法,而好的回答应该尽可能地使我们看到未来。
进步可以两种方式呈现,一种是照搬已有的有成功经验不断复制。和另外一种是从无到有的创造。这种从无到有的创造通常是原于掌握一个房主流问题的答案,在后面内容会提到,这就是商业的秘密。
顺便一提,作者的回答是:大部分人认为世界的未来由全球化决定,但事实是——科技更有影响力。书中对这个观点作出的解释,这里不做引述。
处于完全竞争之下,利润就会消失
成功的企业都是垄断企业,处于完全竞争之下,利润就会消失,更谈不上成功。
这里的“垄断企业”指的仅仅是一种企业,它供给消费者的产品其他企业无法供给。竞争公司和垄断公司最大的差别是竞争性公司的产品由市场定价,而垄断公司拥有自己的市场,所以可以自己定价。没有了竞争,垄断公司可以自由决定供给量和价格,以实现利益最大化。
企业和它们的财报骗了我们,实际上的垄断企业比我们想象中的多得多,而完全竞争的企业也比我们想象中的多得多。市场并不是一个橄榄球形的(公司都差不多)而是漏斗形的(公司差别很大)它们都倾向于以对自己有利的方式描述市场,垄断者害怕被反垄断部门盯上,于是伪装出很多根本不存在的竞争;而深陷竞争的企业,害怕失去投资者的信心,总是倾向于编造出根本不存在的联盟。
垄断者除了想着赚钱外还有余力想其他事情,而非垄断者就不行。在完全竞争中,企业着眼于短期利益,不可能对未来进行长期规划。要想将企业从每日的生存竞赛中解脱出来,唯一的方法就是:获取垄断利润。
学会规避竞争
竞争并没有经济学课本上给我们描述的那么美好:消费者可以掌握部分定价权(在完全竞争市场里,消费者甚至可以掌握全部定价权)。这是因为经济学的课本采用的模型是静态的,它不需要垄断企业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它只需要竞争来分配目前现有的市场份额。
创造性垄断就是新产品既让大众受益,又可以给创造者带来长期利润。竞争意味着大家都没有利润,产品没有实质差异,而且还要挣扎求生。经济学的静态模型过于强调竞争的重要性,使得我们的教育体系促进我们投入激烈的竞争中去。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教授年轻人同样的内容,而不顾个人的天赋和爱好。
我这里不是要反对我们目前的教育,教育体系只能处理一些普适的知识传授。我只是要提醒各位,竞争不应该是一种常态,可以提供价值的是垄断的那部分,学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垄断利润,不要跟大多数人一同陷入这个教育的困局中。
幂次法则才是创造价值的关键
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提出了后来的“帕累托法则”,也叫80–20法则。这是因为他发现意大利80%的土地掌握在20%的人手里——这个现象就好像他花园里20%的豌豆荚产出了占总量80%的豌豆一样自然。
在风险投资领域,风险投资基金期待风险投资的回报呈正态分布:也就是说,没有希望的公司会倒闭,中等公司会一直持平,好公司的回报会达到两倍甚至四倍。但实际上Founders Fund的绩效表明:投资组合中表现最好的Facebook回报比其他所投资公司加起来还要多。表现第二好的公司带来的回报比刨除Facebook的其他公司加起来还要多。
我们所在的世界不是正常的世界,而是处在幂次法则之下。
不是所有的劳动都能创造价值,只有创造性的劳动才会带来价值。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带来成果,只有创造性的劳动才能带来成果。在精力分配上,要注意把精力更多的投入20%的重要事务中,提高这80%的成果比投入更多的时间换取更少的价值来的划算。就像我们有句老话说的: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尾声
写到这里,分享的内容只到了这本书的55%的进度条,在书的后半部分,作者从选择员工、留住员工、打造企业文化、进行有效的产品销售等问题。这些内容实操性和专业性比前半部分更高一些,不适合跟上面这些口水内容放在一起。我可能会在稍晚些时候专门开一篇来分享后面半本的《从零到一》(也可能不会)
这段文字本来是读书分享视频的文字稿,但是视频始终没有做好,于是直接把文字稿直接放上来了。
如无意外,下一本分享的应该是前段时间比较火的来自瑞达里欧的《原则》,应该可以在3天内弄出来吧。哈哈,我希望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