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本书的印象,好像是我在本科的时候买Kindle阅读器。亚马逊的首页拼命给我推荐它,不过由于听起来很像成功学,我就不是十分感冒。之前在南海跟朋友吃饭的时候,晚上自己腾出时间逛了一下附近的书店,才开撕翻阅到这本书的具体内容,于是我终于买下了这本书的电子版。
电子版的原因还是在实体店线下买书是在是太贵,需要用原价买,心里老感觉很亏。而且这种比较轻量的书,还是电子书看得比较快。我还有一个观点,当我第三次听到一本书的名字的时候,我就会把它买下来。比如之前出现过的《从零到一》和以后可能会做读书分享的几本书(不剧透了)都是基于这个原因购买。我觉得浩瀚书海中能听到一本书的名字三次,实在是太不容易了。除了是网红小说之外,就是沉淀有很多干货的书。
这本书即将打开人生的七个侧面,它们分别是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和成功。我对于才能和成功没什么想法或者是建树,这篇分享主要关乎前面五个方向,而且行文的顺序不一定按照作者写作的顺序。这本书还是属于比较轻量的,有兴趣也可以买个Kindle的版本读下原书。
1. 伟大的事情总是在质疑声中缓慢进行的🕙
作者在本书的第一章中就谈了时间和计划的问题。转眼又到年末了,我可能也会出一篇年度总结来说一下年初的目标到了年末实现得怎么样。大体上总结一下今年年初的目标发现,一年时间对于自己来说还是太短了,有一些事情仅仅投入一年是没有办法提升得很快的,或者说会在搁置的时候下降得很快(比如说开始看英文原著或者是学习某个乐器)。但是话说回来,如果把计划设置得太长,有一些目标就会变得过于宏大而无法落地,比如说成为行业专精的职业规划,显然还需要进一步分解到具体的步骤,才可以有实际的意义。
书中把未来分成“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并且建议使用五年计划来规划一个大概的人生阶段,比如说完成本科学习、在一个学术领域完成系统性知识储备。之余我的五年计划,还是不愿意和大家分享哈哈哈,还是喜欢在暗中变强的感觉……
书中把一件事情的价值用矩阵分成了四种类型:
- 长半衰期:事情的效应可以传递下去,成为奠定未来成功的一块小小的基石
- 高收益:事情的完成可以带来心智、情感、身体、物质层面的收益
高收益 | 低收益 | |
---|---|---|
长半衰期 | 找到真爱、学习一种有效的思维技巧 | 连一小时书法、读懂一本哲学著作 |
短半衰期半衰期 | 玩一下午手机游戏、买一件当季流行的衣服 | 参与一次网络互掐、漫无目的的刷微博 |
这个分类可以说是相当真实了,我想要让大家关注的是那些低收益但是长半衰期的事情。这些都是需要很长时间布局并且可以受用终身的东西,但是短期实在是看不到什么成果,于是成为很多人忽视的部分。至于那些高收益短半衰期的事情,比如说玩手机游戏上分什么的,就有不少朋友非常热衷。
想起来我确实很少打游戏了,原因有好几个:
- macOS啥游戏都没,实力戒网瘾
- 本科有些同学沉迷游戏耽误了很多东西,自己也看在眼里了
- 工作也实在是很忙,有时间还不如看个网课或者写个博客什么的
- 什么游戏都非常菜,一点减压的作用都没有,我对面的人可减压了
- 觉得游戏是那种电脑一关,时间白过的存在
- 游戏设计师搞的一套正反馈无法自拔的机制实在是太可怕
- 身为程序员有一种“游戏背后就是一堆代码而已”的优越感,其实自己的工作跟游戏只有半毛钱关系。
当然啦,我并不是反对打游戏,毕竟经济学老师介绍说:在经济大萧条的时候,游戏产业还是拯救过日本经济的。而且各种游戏厂商有些作品实在是非常良心而且画质剧情很好看好吗!我只是不喜欢那种为了游戏荒废太多自己本来可以实现的东西的人。其实他们中的其中一些也知道这样不好,但是游戏能给的正反馈实在是太强了,比如开宝箱之类的套路;通常是再打一盘就下机,结果天就亮了……这样的剧情。
第二个我不是很喜欢的是那些配了奇怪笑声的抖音小视频:
- 真的很吵好吗
- 个人不喜欢这些哗众取宠的题材
- 刷的时候是很开心,但是刷了半个小时之后屏幕一关,你能回忆起来之前刷过什么内容吗(刷的时候大脑根本没怎么在工作好吗)
当然一些通过几十秒钟来讲解化妆啊、拍摄啊之类的干货的话,我还是不排斥的。
伟大的事情之所以是伟大的,本身就应该像阳光融化坚冰的过程一样,缓慢而有力的推进才对。所以在这些事情上的投资并不能过于急躁,知道自己走在正确的道路而后不断前进就可以了。
2. 仅仅是好的选择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的是最好的选择☑️
所谓满意原则,就是人会从自己最熟悉的待选项开始逐一进行考察,如果考察到一个满足内心标准的选项,就会采纳这个选项,余下的选项就废弃了,而并不是对比所有待选项,然后选出其中最好的。
或者是出于自己没有对食物的预期,就会随便选择一家餐馆填饱肚子;或者是出于自己没有对亲密关系的预期,就草率的开始谈恋爱 而后草率的结束;或者是处于对工作没有预期,于是随便选了一个工作,并且忍住了所有的埋怨。
要对正在做的事情有一定的心理预期,不然过于佛系就显得有点浑浑噩噩了。好吧,我承认最近自己也十分的佛系,倾向于让事情自由发展,比如公司的接的项目啊、比如博客的更新啊。有一说一,佛系一下是一种十分减压的方式,不因为自己过高的心理预期无法实现而产生太大的压力。
但是过于佛系也会有不好的效果,比如我博客更新得比较随缘,最近几篇的内容出得比较水……
在《原则》那一篇读书分享中,我引用过作者的一句话:
我了解到,如果你以勤奋和有创造性的方式工作,你几乎可以得到你想要的任何东西,但你不可能同时得到所有东西。成熟意味着你可以放弃一些好的选择,从而追求更好的选择。
跟这个观点不同的是,我是一个比较喜欢兼顾的人。比如说读书的时候会想办法兼顾本专业和双学位专业的修读;工作的时候会想办法兼顾工作的技能和自己的其他技能(看看书写写博什么的)。
小孩子才做选择,我全都要!
可能是还比较年轻的缘故,对于一些好的东西,我都希望有所涉猎。毕竟好东西回自己照顾自己,等吧这些好东西稍微安顿下来,就不用往里面投太多时间了。
我目前还是认为更多的兼顾不同的兴趣和自己的本职工作是一个最好的选择,我曾经劝过一些朋友不要为了一个而放弃另外一个。保留一个不错的兴趣最起码可以在你自我介绍的时候有点东西可说;其次是它有时候会在观看同一个事物的时候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比如说最近去一个人工智能的产品研讨会,我除了可以用本专业的眼光看它们的技术点,我另外一个专业还能帮我看到它们在营销学中使用到了哪些套路掏空顾客的钱包(这些有趣的事情我晚些时候再开一篇来讲吧)
可能我还是比较幸运吧,还没到因为生活所迫而做不了最好的选择的阶段。
3. 使用清单工具即刻行动行动🧾
我读本科的时候开始,就喜欢做各种表格、框图来做计划。搜寻过很多清单类的app来试图提高自己学习的效率,同时尽量让我不要在很多课程中进入一种忙乱的状态。清单的作用还可以让我们这大脑不用记忆太多事情,腾出不小内存来处理更多事情。
用过的清单工具有:
- 微软TODO
- 带有番茄钟的番茄土豆
- 滴答清单
- 这一节要分享的Sorted
好吧,这只是我习惯的使用方法,它们包含几个要点:
- 把突如其来的时间未定定的任务放到收件箱里,作为为归类任务
- 将已经分解好的另外一些任务放入具体日历里面
- 避免过度规划引起的焦虑,完成不了的时候可以延长时间
- 别给自己太大压力,周末的玩乐时间不必使用清单
- 尽所能的完成清单中的任务
- 只保留一个提醒设备,越贴身越好,我比较喜欢手表
- 对于存在了很久都没有完成的任务,尝试分解它
作者推荐我们即刻行动,从最小化可行产品开始,以解决一个宏大的目标不能投入实践的问题。
它指的是可以使用最少资源、被最快制作出来的、可执行基本功能的、能被用户使用的试验性产品,创业者应该尽快把最小化可行产品发布出去,然后根据用户使用它的反馈来进行优化,这一过程称为“构建—测量—学习”(BuildMeasureLearn)的循环。
尽快把最小化可行产品做出来,然后不断迭代,以解决很多人“完美主义”症结,他们总是心里想创造出一个完美的雏形才开始动手,由于这个完美雏形一直没有形成,所以一直都没开始。
拿你们看到的louisyuan.cn说起吧,这个域名是我年头拿下来的,由于自己的工作不是做前后端这一块的,所以本来是想着从头开始顺便打点代码基础。于是半年过去了,域名还停留在“网页正在构建”的欢迎页面中。
我后来才想到借助开源框架,先把东西搭起来再慢慢做其他的东西。又花了两个月,于是才有了你们现在看到的样子。如果我半年前还是决定从头开始慢慢做,自己控制一个个功能,十有八九是计划流产了。
4. 我所理解的学习📖
关于如何学习的部分我觉得那本《认知天性》讲得要深入一点,看什么时候又可以出来分享一下(话说到这里我挖了几个坑没填的)。这本书主要讲了下面几个方面。
- 建构主义:寻求方式连接新旧的知识
- 提问题:有助于深层解构新知识
- 注重解码:知识形成的背后发生了什么
- 知识最终要落地成为技能
既然题目叫做“我所理解的学习“,我自然不会简单复述书中的观点,今年来一下子读了不少书了,于是班门弄斧一把,讲一下我使用的学习方式吧,它包含以下几个要点:
- 专注
- 跳出舒适区
- 反馈
- 重复
书中也提到了一种叫做心流的状态
“心流”(flow)这个由心理学家齐克森米哈里创立的概念已经渐渐为大众所熟知,它是指人全情投入于一件事中的状态。在心流发生时,人心无旁骛、全神贯注,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在这个过程中,人会获得很大的满足感。
这个是一个非常好的工作或学习状态。进入心流之后的思维十分顺畅,学习起来也更加高效。不过如果工作经常被一些杂事打断(比如突发的某个事情必须马上处理,比如老板突然把你叫过去开会,比如你喜欢的女生给你发微信了),平时在上班的时候没有办法,时不时被同事或者是老板打断也是经常有的事情。
但是如果在晚上,我比较喜欢打开设备的“一键单身模式”(勿扰模式),这样子消息就不会进行弹窗,而是静静地等在角落等你如果需要上洗手间的话顺便看一下(不过如果是女朋友消息真的好容易一键单身)配合macOS的全屏功能能让你完全看不见其他应用的提醒(就连小红点也看不到)。随便再放点轻松的纯音乐,点一个会散发香味的蜡烛,泡一杯咖啡或者茶,场面可以说是十分养老了。
上文提到的我不喜欢游戏的原因之一,就是游戏的设计师们实在是太会了。通过各种开宝箱,掉装备等随机事件来提供一个持续的正反馈。比如阴阳师的抽卡,总感觉再抽一次一定出xxx。比如英雄联盟的胜点,总感觉下一把点队友一定不会坑。大脑十分喜欢这种马上能知道结果的反馈,就像吃一块糖马上能尝到甜味一样。
但是对于学习这种需要一段时间才看见反馈的东西,就需要一些办法来刺激大脑运作了。比如很贵的英语外教及时纠正你的发音错误,又比如同样很贵的健身私教马上纠正你的错误动作一样,都是通过一种及时的反馈来刺激大脑。
所学的东西最后都尽量转化成技能。大脑除了上面提到的喜欢打游戏之外。它还喜欢输出一种信号来欺骗自己 已经掌握了某个其实并没有掌握的知识,以减少自己的消耗(这家伙实在是太鸡贼了)。于是完成一次学习之后尽量的输出一些东西出来。我开这个网站来写没人看的读书分享也是基于这个原因。不输出点东西很快就忘了。当然,做笔记也有类似的效果。
5. 尾声🎵
与那些杰出人士相遇、交谈,你就会发现,与同时代人作比较并没有那么重要,更没有必要在这种比较中自我怀疑、自怨自艾。人生那么短,路又那么长,你好好走就是了。
这本书备受诟病的地方是全书包含了从各种地方的引用,基本上有意思的观点都是从别人的观点那里引用过来的。在看的过程中,也确实有这个感觉。我还是比较介意这一点,还是希望看到更多作者自己原创出来的东西,不知道大家怎么看。
好了,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