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股大起大落,网传我们正在经历21世纪以来最大的金融危机,危机程度更甚于2008年。网站也很久没有更新过思考狗生的文章了。思来想去还是说一下我在从高中毕业就投身股票市场当韭菜的故事吧。
快看,新的韭菜发芽了
我们家是那种韭菜世家,啊不,股票世家。我妈在接我小学放学的时候就会朝着股票指数大呼小叫。当时的指数还是在某个电视频道轮播的,当电视轮播到自己的股票的时候,才能迅速抓紧机会看一下报价,然后打个电话去证券交易所通过冗长的机器客服下单。
我跟我哥刚刚高考完,也就成年大半年,父亲就带着我们两兄弟去办了开户手续(后来才知道原来带人开户可以拿提成)。算是我们第一次进入资本市场当韭菜。
交易账户第一时间也就是熟悉一下下单操作,也没真正敢下单,我跟我哥都是特别谨慎的人,真金白银在玩,一个操作不慎很可能就没了好几顿麦当劳的钱。
经过漫长的观察之后,第一次下单购买的股票是保利地产。结局是赚了140块钱高高兴兴的跟初恋出去吃牛肉火锅。我读大学的城市在汕头,牛肉火锅是出了名的,至今每次在资本市场获利的时候,都能想起空气中漂浮的牛油香气。没想到最后火锅买单是180,看来我太低估火锅的消费了。
我的另外一只眼睛
我一直都这么想,我的本专业负责写写代码搭搭博客,我的另一个专业负责财富增值。我的学校当时有一个很好的政策——免费修读工商管理或英语双学位(顺带吐槽下现在变成直接免学费了,效果见仁见智吧)。我一个工程学院的学生竟然还有机会坐在商学院的课室里,跟其他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探讨人民币、创业、某企业市场战略的问题,时至今日我都觉得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就是这样,另一个专业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观察世界,于是我把它称为另一只眼睛。
在双学位结识的一些同学们,他们毕业之后有的去了证券交易所,有的继续进修金融相关学位,有的开了公众号跟大家分析形势。他们的出现导致了我的圈子里弥漫着更为浓烈的资本主义气息,熔断什么的历史事件都喜欢发朋友圈吐槽一下。好在他们都不喜欢晒收益。
一个最基本的证券估值模型,是基于红利的现金流贴现进行的。教我财务的老师上课的时候讲过,我们购买股票是因为期待它会给我们提供分红!那些认为它会涨的人,也是基于它往后会发放更多分红的预期。这个模型里面既有对企业盈利状况所影响的分红的数量,也有由利率影响的贴现率,这就是企业发展状况和经济状况(通过利率反映)影响股价的途径。
公司财务中很重要的风险溢筹曲线。描绘了风险越高,收益就有可能越高的现实。这个曲线的工作原理是:如果一个产品风险低,收益高,人们就会进行抢购,继而推高产品价格,最终落在风险溢筹曲线上;如果一个产品风险高,收益低,人们就会抛售它,继而产品价格下跌,最终还是落在风险溢筹曲线之上。
风险溢筹曲线还能解释做生意为什么能赚到钱,企业最核心的能力是可以把高风险转化为低风险。比如去果农手上收购农产品去市场上卖,并赚取差价。果农也不傻,他们可能认为自己没有能力亲自去农产品市场把自己的水果全部卖出去,在果农眼里,水果卖不出去的风险较高,果农以较低价格把他们卖给中介;中间商认为自己有能力把水果卖出去,水果在中介商眼里风险并没有这么高,于是他们把水果承包下来,自己拿去农产品市场。
交易完成的一瞬间,卖不出去的风险就转移到中介商手里,而果农只管生产。同样的法则在资本和劳动的关系里也有所体现:劳动者无法保证他们的劳动所得都能转换成价值,资本把它们承包下来。从此,劳动产品卖不出去的成果转移到资本手中,而劳动提供者只管劳动产出。这个逻辑能用在更多的投资品上,也是他们能赚取利润的根本原因。
风险!风险!风险!
我不喜欢那些过度细节疯狂操作的玩家,也不喜欢那些神化某某操盘大师的风气。最近由于瑞幸造假的事情,半佛仙人的视频更加火了,我尤其喜欢他的炒股教学视频,发个链接给大伙学习学习: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Y7411W7br
最近不知道是不在B站点击的投资分享视频多了,很多推荐视频都是关于投资荐股或者是教人基金定投的。2019年上证指数上涨了33%,由此催生出了很多在市场上赚了钱,出来做视频教大家投资的朋友。
前段时间我点击了一个教人如何定投的视频,视频开头讲到:我本年(指2019)收益率是10%,然后下面开始分享。我默默了留下了一条弹幕“我24%”就没继续看下去了。我想表达的是,在一个平均涨幅33%的市场里赚到10%的利润并不是什么值得分享的事情,因为它可能意味着在日后下跌的市场里,同样的策略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亏损。(话又说回来,我没看后面的内容,可能这是一套很稳定的策略,我可能冤枉这位朋友了)
如果我要出理财分享视频,最重要的还是科普投资风险,讲解风险的来源,良好的控制风险的例子和反面的例子。让观众更加客观的看到自己所面临的东西,而后才做出自己的选择,只是强调某一部分的荒唐行为,我做不出来。
作出决定,承担后果
我试过很多不同的投资渠道:支付宝的股票基金、微信的货币基金、证券交易所的etf基金、中国银行提供的大宗商品期货合约。这么多的渠道的投资额并不相同,有些只放了一两百的交易量,更为稳定的基金有更多的投资额,那些我不懂的期货合约什么的,就当体验一下市场。
资本市场还有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允许我们做出不同的判断,并且由市场做出最终的裁决。对于标的物的真正价值和未来的经济走势,谁都说不准。于是有人看多,有人看空。空多双方彼此交换筹码,从此以后风险发生了转移,双方各自承担后果。
这就要求参与者具有非常清晰的头脑、能够做出独立判断的能力。还要拿出 错了就要挨打的觉悟。如果是跟着某个大V疯狂操作,一定是少挨市场的毒打。
敬畏市场,尊重规则
在市场上涨的时候,人们总是会乐观的认为它会继续不断上涨。在市场下跌时,人们又会迫不及待的低价出售手上的筹码。我后来也会推荐一些朋友进行基金定投,总是保持着两个原则:强调风险,不提具体的产品代码。资本市场教会我的最重要的事情:敬畏市场,尊重规则。
敬畏市场,指的是承认市场具有波动性。即使你的模型推演正确,你做的是真正的价值投资,但是市场短期内的定价还是由博弈形成的。如果更多的人认为它不值这个价,它的价格就会下跌,甚至会跌破它的真正价值;反过来,更多人认为价格会上涨,即使它已经偏离的真正的价值,它还会继续上涨。我意识到,我不可能榨干市场的一丝一毫价值,要一直做正确的事情,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尊重规则,指的是上面提到的风险溢筹曲线。我认为它是一切风险资产定价的根本法则。如果你过度高估了产品的价格,一定有人会为此付出代价,但是你可能侥幸:那个人不是你。不要只盯着市场的赚钱效应,把市场当初印钞机。
我为什么不提及具体的产品代码。首先,我并不擅长与分析单个的产品走势;然后,我有正式的工作之后确实没时间做很具体的分析了。正如半佛仙人在视频里面讲到的,个股有涨有跌,获利与否跟操作的时间点,还跟持仓的心态有关。推荐产品代码这个事情,只要你一开口,你就输了。
有效市场假说
之前我很喜欢看那些盘中技术分析的文章,后来发现他们有一些还挺玄的,属于算命型投资。我一直没想明白,大家都能看得见的数据,你凭什么获得超额收益,可能就靠高频交易吧,我也不懂。
在弱式有效市场中,市场价格已充分反应出所有过去历史的证券价格信息,包括股票的成交价、成交量、卖空金额,融资金融等,所以技术分析已经无法获得超额收益。但仍然可以依靠企业基本面分析获得超额利润。
在半强式有效市场中,价格已充分反应出所有已公开的有关公司营运前景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成交价、成交量、盈利资料、盈利预测值,公司管理状况及其它公开披露的财务信息等。假如投资者能迅速获得这些信息,股价应迅速做出反应。所以连基本面分析都无法获得超额收益,但仍然可以通过内幕消息获得超额收益。
在强式有效市场中,价格已充分地反应了所有关于公司营运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已公开的或内部未公开的信息。你没做出的决定,大家一看就知道你迟早会这么做的。此时,市场中的所有投资者都无法通过任何渠道获得超额收益。
但是我们还是庆幸,中国股票市场还远远没有到达弱式有效市场。好好玩吧各位。
总有更重要的事情
货币只是通向最终价值的桥梁,但是很多人选择住在桥上。 ——《金融学》中央财经大学慕课
为了能在市场站得住脚,或者说能在各位的朋友圈下面发表看法。我大一以来一直在学习奇奇怪怪的技能,听各种奇奇怪怪的课。我认为理财这件事情,收益率反而是其次 ,毕竟支付宝为了更多人能够实现利润超越它的愿望,收益率直接降到了2%。
更重要的是风险意识,理解到手上的财富具有承担风险的能力,并且可以通过承担风险获得额外的收益。虽然人们倾向于忽略风险,只看到收益。经过几次资本主义的毒打就慢慢学会了正确的看待事物的两面了。
更重要的是承担自己的决定,独立做出市场决策在我独立做出人生决策的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持有不同的决定,并且市场会作为最终的裁决者。这如同毒品般的强烈正反馈刺激,也是我戒掉游戏的原因之一。市场给正确的决定报酬太高。
更重要的是不断学习,市场是一个热点不断变化和转移的地方,经济形势也是千变万化,这些变化总是能督促着我不断学习,去把这些变化看清楚,而后再谈做出应对。
说了这么多,各位是不是觉得交点学费还是挺划算的。钱包还是要减减肥了。
尾声
这篇关于投资心得总结的文章,本来是打算写得配合当下的流动性危机来写的,最后还是决定先把《债务危机》读完才由更多的干货(但是那本鬼东西真的很干,需要很多时间看)。
于是就又水了一篇心得向的文章,文中我可能对一些市场行为或者是非市场行为做了一些很负面的评价,但是我依旧希望各位能够宽容的跟我分享各种不同的观点。
最后提一句:80%的投资者都无法获得超越大盘的收益。每次我获得了一些超额收益,正要膨胀的时候,都喜欢站在镜子前面问自己:您配钥匙吗?您配吗? 您算命吗?您算什么东西呀?